舊版整形美容標準明顯落后
昨天,國內外整形業界知名專家柳大烈教授向媒體詳細解讀了此次修訂討論的熱點,指出舊版的整形美容機構基本標準已明顯落后于市場的發展和需求,發揮不了應有的規范效力;他透露,與會專家一致呼吁:細化整形美容行業監管標準,提高從業門檻,增強臨床科室設置、搶救和監護設備的配置以及專業人員配備,以避免“王貝事件”的重演。
“即便是在王貝事件發生之后,整容變毀容的悲劇仍在不時發生。”柳大烈發現,這樣的患者絕大部分是在一些沒有資質的整形美容醫院給“整砸”了的,她們對美的追求很強烈,往往容易中了那些鋪天蓋地、夸大其詞的美容廣告的圈套,輕信那些無從考證的所謂“教授”、“博士”,結果慘遭野蠻整容。
柳大烈認為,目前整形美容市場混亂的深層次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管理制度滯后,監管力度不強。2002年衛生部醫政司曾頒布《醫療整形美容機構基本標準》,意在規范和整頓全國整形美容市場,但經過八九年的試行,該標準的部分條文,如對醫療機構臨床科室設置、搶救和監護設備的配置以及專業人員配備已經明顯落后于市場的發展和需求,發揮不了其應有的效力,需要盡快修訂和完善。
二是從業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確存在魚目混雜的現狀。一些不負責的民營機構為了掙錢甚至接受從別的專科“半路出家”、沒接受過正規執業訓練的醫生“上陣”。
三是許多整形美容醫療機構設備簡陋,標準不高,不少美容機構不達標。一些膽子大的人甚至隨便租個民房,弄幾張舊床,合格的衛生條件都不具備就敢給人動手術。
建議提高從業門檻
在日前舉辦的《美容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室)基本標準(試行)》修訂工作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紛紛建議對一些沒有資質的整形美容醫院進行嚴厲打擊,要扶持一些真正規范運作的整形美容機構作為正面引導的典范,加強行業自律,并對2002年由衛生部頒發的美容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室)基本標準提出了如下5項修訂意見:
1.提高醫師配備標準
專家建議:增加“主治醫師應每年在崗至少10個月,副主任醫師至少每年在崗8個月”等要求,并對美容外科、皮膚科等各科的醫師資格的要求應細化,包括手術分級的細化。
2.調整內部科室配置
現行2002試用版規定“臨床科室:至少設有美容咨詢設計室、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膚科、美容中醫科、美容治療室、麻醉科。”
專家建議:調整美容醫療機構內部科室配置,增設美容內科,而美容口腔科、美容皮膚科、美容中醫科不作為美容醫療機構的必須科室。
3.增加和完善搶救監護設備
專家建議:增加和完善必要的搶救和監護設備,如心電圖機、監護儀、體外除顫器、簡易呼吸器、心臟按壓泵、呼吸機、氧氣瓶、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所需急救器材等。
4.掛靠大型綜合性醫院,建立急救綠色通道
專家建議:美容醫院掛靠大型綜合性醫院,建立急救綠色通道或設置搶救室、搶救間,以便于及時對重危患者進行搶救、治療。
5.調整醫療用地面積
專家建議:增加與臨床直接相關場所的面積,部分參會人員建議增加每床盡使用面積和每床建筑面積,對醫療機構總面積和綠化面積也進行規定。
經典整形咨詢中心小編寄語:整形美容請到正規的整形醫療機構,才能確保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