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上午,劉女士在朋友的陪同下來到本報反映,她8月份在市內一家小型美容店里購買了一套化妝品,包括一瓶洗面奶、一盒面膜和一瓶脫敏水,共花了294元。用了這些化妝品之后,劉女士的臉上出現了過敏反應,長了很多的小疙瘩,這些小疙瘩還非常的癢。
劉女士趕緊到這家美容店進行咨詢,美容店給她做了脫敏之后,告訴她沒事,化妝品可以繼續使用。可是劉女士發現用這些化妝品后還是有過敏反應。劉女士說,當時自己逛街時發現了這家店,走進去做了一次保養,從自己躺在床上開始,工作人員就開始推銷自己店里的產品。在店內工作人員的宣傳和勸說下,劉女士動心了,最終購買了這套產品。記者發現,洗面奶上全是韓文,沒有任何中文標識,而面膜的盒子上是用中文、英文和韓文標明,其中說明書用的是英文,產品的名字等用的是韓文,而廠址等則用的是中文。記者發現,上面寫的生產廠家為廣東一家工廠,而監制廠家則寫著法國歐萊雅。
劉女士說,自己的膚質比較特殊,選用化妝品一直比較小心。當初自己到這家店做面部按摩時,已經把這些情況告訴了美容店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還信誓旦旦地說化妝品保證適合劉女士使用。沒想到化妝品導致她臉部過敏之后,該店卻不同意退貨。劉女士已經將此情況向消費者協會進行了投訴,消協表示沒有中文標明的產品是不允許在中國銷售的,該店的做法已經涉嫌違法。8月31日下午,經過消協的調解,該美容店給劉女士辦理了退貨手續。
小編寄語:消費者在面對商家宣傳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對待,選擇合適正規的化妝品,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肌膚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