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內經正規渠道銷售的注射類醫美產品為400萬-500萬支,今年有望超過1000萬支,但非正規市場的銷售量是正規市場的2-3倍。”8月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醫美行業規范化研討會上,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曹德全如是說。
當天,在上述研討會上,國家衛計委綜合監督局醫療監督處處長邢路微表示,醫美行業的亂象很多來自于生活類美容院的非法行醫。不少消費者并不清楚美容院并不等同于醫療美容整形機構,即便是看似非常簡單的注射類的醫美行為,都必須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完成。
“我們現在主要工作一方面是打擊非法行醫的黑診所,另一方面對美容院進行規范。” 邢路微在會后向記者表示,“在規范市場方面,我們在今年內,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的生活類美容院推廣一種警示牌,提示消費者不能在此類場所接受任何侵入身體、皮膚的治療服務,類似于公共場合常見的禁止吸煙的標志。”
邢路微還表示,希望該項舉措未來可以覆蓋全國,“現在北京推行的情況很不錯,目前衛計委和中整協這樣的行業協會合作,希望借助他們的力量,來共同完成這項任務。”
此前,有消費者反映,因為生活類美容院不屬于醫療機構,如果在消費產品過程發現商家使用假貨或水貨,只能先找地方工商部門投訴,但很多工商部門的執法者并不具備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時也難以作出判斷,從而導致在監管上存在真空。
對此,邢路微向澎湃新聞表示,現在只要消費者發現生活類美容院主動提供注射類或其他侵入式治療的產品,就可向當地的衛計委投訴非法行醫。
除了非法行醫的場所,醫美產品市場更加魚龍混雜,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辨別難度。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注射美容中心主任陳光宇在會上表示,他一直對患者強調“三正”,即正規醫院、正規醫生和正規產品,“過去我把正規醫院排在第一位,但近兩年我發現,非正規產品帶來的危害才是最大的。”
曹德全表示,近來微整形市場蓬勃發展,注射類美容產品的需求激增,“去年,國內經正規渠道銷售的注射類醫美產品為400萬-500萬支,今年有望超過1000萬支,但非正規市場的銷售量是正規市場的2-3倍。”
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類產品70%由假貨和水貨構成。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批準注射類醫美產品時一直較為審慎。截止目前,國內獲得正式批文的玻尿酸類產品僅有15家,而肉毒素的審批管理更為苛刻,迄今只有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艾爾建兩家的產品獲批。但實際上,“黑市”上流行的微整形類產品多達上百種。
邢路微表示,玻尿酸在我國屬于三類醫療器械,肉毒素不僅是處方類藥物,而且還屬于毒麻類藥品,無論是流通還是使用都應受到國家最為嚴格的監管。
但國人出境游以及跨境購物平臺的興起,讓更多的未經國家食藥監批準的產品大量流入國內,甚至不少消費者愿意自行出國帶貨。
“假貨的危害眾所周知,很多人覺得我只要不用到假貨就行了,并沒有意識到使用水貨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跨國藥企艾爾建中國區總裁趙萍表示。
據艾爾建的工作人員介紹,以艾爾建生產的肉毒素“保妥適”為例,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全球所有的保妥適原料都由美國集中供應,再到愛爾蘭集中生產 。從生產到運輸,每一瓶“保妥適”暴露在室溫下的時間只能低于9個小時。一旦沒有采用正規的冷鏈運輸,產品的質量就很難保證。
“肉毒毒素致病菌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一種細菌,每1g肉毒桿菌就可以用于生產上百萬瓶‘保妥適’。在全球任何國家,肉毒素都屬于受到嚴格管理的毒麻類藥品,需要醫生處方才能獲得,因此沒有經過合規冷鏈運輸的肉毒素,或者不知道來源的產品,作用于人體的后果很難保證。”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據介紹,從今年開始三季度開始,艾爾建供應中國市場的產品額外加上了一種可供溯源的二維碼,以解決中國市場“水貨”橫行的問題。
趙萍還指出,根據統計數據,中國的醫美消費者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但在美國70%的消費人群在45歲以上,“這意味中國的醫美消費群體普遍不夠成熟和理想,在消費者教育方面還需要政府監管部門、醫療機構、企業投入更多的努力。”
小編寄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在的醫院魚龍混雜如果您要選擇修復手術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如果您選擇了要去進行手術,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整形醫院進行手術,這樣才能保證您的手術效果和安全。(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