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顏值經濟盛行的當下,醫美行業蓬勃發展,但詐騙亂象也隨之滋生。從虛假宣傳夸大效果,到低價誘導后的隱形消費,再到資質造假、非法行醫……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防不勝防。了解常見詐騙手段并掌握防范措施,對消費者而言至關重要。
?
醫美行業有哪些常見的詐騙手段和防范措施
?
一、常見詐騙手段
?
1、虛假宣傳與夸大效果:
?
醫美機構通過夸大宣傳吸引消費者,如聲稱某項技術可以“逆齡十年”“無創修復”或“快速見效”。
?
部分機構虛構案例或使用明星效應來增強可信度,但消費者做完醫美項目后效果與宣傳相差甚遠。
?
2、低價引流與隱形消費:
?
醫美機構以低價項目吸引消費者到店,然后在治療過程中推銷高價項目或產品。
?
消費者到實體店后,發現價格與宣傳單嚴重不符,且被強制消費或被兜售“質次價高”的產品。
?
3、冒充專業醫師與資質造假:
?
醫美機構宣稱店內醫生是國際醫師或資深專家,但實際上可能連醫師資格證都沒有。
?
部分機構使用偽造的醫師資格證書或冒用他人資質進行非法行醫。
?
4、制造容貌焦慮與誘導消費:
?
醫美機構利用“18歲就要抗初老”等概念進行宣傳,給消費者制造容貌焦慮。
?
銷售人員為了促成高額項目的銷售,話術毫無底線,甚至編造出荒誕的說辭來誘導消費者。
?
5、“醫美貸”陷阱:
?
醫美機構與第三方金融平臺合作,推出“醫美貸”服務,允許消費者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高額醫美費用。
?
這種模式看似降低了消費者的經濟門檻,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高利率、還款壓力大等問題,甚至有不法機構利用“醫美貸”進行詐騙。
?
6、非法行醫與超范圍經營:
?
生活美容機構違規開展注射美容、激光治療、微針治療等高風險的醫療美容項目。
?
部分醫美機構在未取得相關醫療資質的情況下開展醫療美容服務。
?
二、防范措施
?
1、選擇正規機構與醫生:
?
消費者應選擇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所備案憑證”的正規醫美機構。
?
核實醫師的執業資格證書,確保醫生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和經驗。
?
2、了解項目與風險:
?
在接受醫美服務前,消費者應充分了解項目的原理、效果、風險及術后護理等信息。
?
不要盲目跟風或輕信廣告宣傳,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做出決策。
?
3、簽訂書面服務協議:
?
消費者應與醫美機構達成書面服務協議,并注明服務內容、產品信息、權利義務等要素。
?
協議中應明確項目名稱、次數、收費明細、效果承諾、風險告知及售后條款等。
?
4、保留消費憑證與證據:
?
消費者應妥善保管好消費憑證,如病歷、繳費憑證、產品外包裝等。
?
如發生糾紛,這些憑證將作為維權的重要證據。
?
5、警惕低價誘惑與“醫美貸”:
?
不要被低價項目所迷惑,要警惕低價背后的隱形消費和陷阱。
?
謹慎選擇“醫美貸”服務,避免陷入高利率和不公平協議的陷阱。
?
6、及時維權與投訴:
?
如發現醫美機構存在不規范、不合法的行為,消費者應及時向市場監管或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投訴。
?
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或糾紛,消費者應第一時間向診療機構提出要求封存病歷,并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
免責說明:本文由網友自由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站進行刪除。